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我国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7%的县城城区和40%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伴随上百万5G宏站,特别是随着700M 5G网络建设的快速落地,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5G室外连续覆盖,下一步,室内覆盖和深度覆盖成为5G网络建设的新动向,5G小基站将成为接下来5G网络建设的主角。
2022年初,三大运营商不约而同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细分场景的信号覆盖与网络建设上,因此,纷纷启动了5G小基站集采。该集采结果关乎产业链上的所有厂商,也将基本定调国内小站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小基站破解5G网络痛点的“利器”
步入5G时代,人们对无线通信的传输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计到2022年底,我国5G基站超过200万个,5G的终端连接数达到6亿。
5G高频段部署,对5G室内覆盖提出了新的挑战。5G频段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宏基站信号传输面临更大的链路损耗问题,使室内信号覆盖严重不足。一边是5G更高的频段导致室外宏站信号难以抵达室内,一边是5G toB时代越来越多的业务和流量需求发生在室内,单纯增加宏基站覆盖,成本难以承受。面对如此“两难”的境地,小基站成为破解5G网络痛点的“利器”,为实现5G深度覆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尽管在发射功率、覆盖面积、传输容量等方面,小基站与宏基站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5G网络建设中,特别是室内网络建设中,高容量覆盖是目标,小基站相比宏基站具有部署灵活、管理和运维便捷等优势,在其覆盖范围,可以按需提供大容量、低时延、高可靠性的5G网络服务。5G小基站可以更好地满足室内网络高容量覆盖需求,能够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室内场景,比如车站、展馆、商场、酒店、办公楼、学校、公共服务场所等。
5G室内网络的覆盖质量与应用普及将直接影响到5G商业模式的成功。这意味着,5G时代,小基站将比肩宏基站,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5G时代的建网方式将是“宏基站﹢小基站”的多元化模式,甚至根据不同的用户容量需求,采用更多精细化的建网方式。小基站的价值优势将迎来突破性的爆发。
运营商迎接5G小基站的“春天”
室内网络高容量覆盖需求直接导致运营商整体的布网成本急剧上涨,2021年运营商全年的5G投资为1849亿元,占电信固定资产投资比达45.6%。而根据业界预测,5G基站的数量将是4G数量的两倍,这也就意味着5G 需要部署超过1000万个基站才能达到4G的覆盖效果。
2022年刚刚启程,5G小基站也迎来了“春天”。为了尽可能减轻网络建设方面的成本压力,实现全面、深度的网络覆盖目标,除了依靠宏基站之外,运营商亟须更广泛地应用5G小基站来“补盲”“补热”。5G小基站以其小质量、低成本、高性能、低功耗以及易部署的特性,一跃成为运营商降本的“宠儿”。
2022年1月10日,中国电信在官网发布了《2022年5G扩展型小基站设备技术测试公告》,决定启动2022年中国电信5G扩展型小基站设备技术测试,测试结果将用于中国电信2022年5G扩展型小基站产品集中采购环节。不只是中国电信,从2021年开始,三大运营商都在积极筹备5G小基站的集采工作。
进入运营商集采,对5G小基站相关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运营商集采的持续性可以进一步激活上下游产业链,让小基站的生态更加健康繁荣,从而也能为运营商提供更丰富、更高性价比的建网方案。此次集采是推动国内5G小站产业发展的重要事件,三大运营商在5G部署投资中的动向,将牵动市场的风向。
挑战犹存小基站芯片发展任重道远
从当前市面上5G小基站产品来看,各大设备厂商都推出了自家的产品,比如华为的LampSite、中兴的Qcell、爱立信的RDS、诺基亚的ASiR。而其他一些中小设备厂商也适时推出了自己的产品,比如中国信科的Pico、新华三的5G云化小基站、锐捷网络的5G云小站、京信的5G云小站、佰才邦的5G扩展型小基站等。
尽管在小基站产品领域,中国厂商在成熟的产品设计、强大的产品性能,以及全球唯一的规模商用经验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产业链发展仍面临着挑战,特别是在产业链的上游——小基站芯片国产化程度还相对不高。
除了具备自研芯片能力的部分大厂外,更多玩家采用的是通用商业芯片。这个市场基本上被英特尔、高通、恩智浦等巨头所垄断,国内厂商中,华为、中兴通讯等厂商能够实现5G小基站芯片的自给,两者的小基站芯片均使用专用ASIC芯片,但并未对外公开。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及国产替代化趋势的推动,越来越多芯片厂商开始投身于小基站芯片的研发,国产小站底层芯片生态正在加速成熟。
5G小基站芯片发展任重道远,器件的成熟需要规模应用的支持,也需要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同,共同努力突破技术难关。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