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 | 周文猛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工具生成
360董事长周鸿祎,用一个词来形容ChatGPT的火爆,那就是:万模大战。截至目前,国内至少有30多个AI大模型亮相,大模型竞赛正式开启。
小红书不会错过这班“列车”。近日有消息称,小红书已秘密筹备“大模型”团队,抢先参与到大模型技术的研发布局中。只不过,除了该大模型核心员工来自广告业务的 NLP 技术团队,以及有多个独立部门正在探索AIGC方向外,目前更多的消息仍处于“保密状态”。
小红书方面也未对“是否正在从事大模型研发”作出回应。但有内部人士直言,大模型并非外界所传“多部门参与”,内部很多人对该研发缺乏信心。在内部人士看来,小红书对大模型有些“摇摆不定”,一面是想让内容更加多元化,另一面也在担忧“生成式AI对于内容”颠覆了当前的自主内容品质,有些被迫入局的意味。
作为“颜值经济”的代表性企业,小红书对AI始终有着深重的危机感。因为它赖以生存的精美图文和基于信息差的小型知识类视频,正是AI擅长且容易冲击的领域。
监管趋严之下,被迫入局?
截至发稿,小红书方面并未对外界报道中“小红书布局大模型”的真实与否,作出任何回应。不过,结合小红书此前上线的“Trik”AI创作应用,以及公司高管在谈及AIGC时的态度可以断定——小红书布局大模型及相关产品技术研发,基本已板上钉钉。
在今年2月举办的小红书WILL商业大会上,小红书COO柯南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AIGC对未来内容形态的影响时曾指出,“随着技术、设备等的进步,内容形态将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我们应该跟着技术,持续关注并推进我们给创作者提供的发布工具。”
高层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红书对于AIGC的出现,是持拥抱态度的。随着阿里、百度、腾讯、360、字节跳动等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大模型研发及相关布局不断浮出水面,一场基于大模型的AIGC创业浪潮正不断席卷开来。在业内人士看来,“小红书目前的状态,与其说是主动布局大模型,倒不如说是被外部环境推着不得不去布局。”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小红书的技术能力并不突出,鉴于大模型研发高昂的算力、数据以及人力成本,小红书参与基础型大模型、行业大模型研发的概率不高,更多地可能会聚焦大模型应用环节,围绕平台内用户运营,以及创作者工具提供等方向展开。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小红书大模型,神秘之余,却也正平添了些许遮掩的“暧昧”。
一方面,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管理办法》)的起草并开始面向公众征集意见,企业在涉及生成式AI产品以及技术的宣传时,正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审核要求。
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人士徐彬对新浪财经透露,随着近期该管理办法意见反馈截止日到期,“虽然众多企业提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但监管更多的还是倾向于从内容层面理解生成式AI,而不是知识生产工具,未来监管的趋势可能还是会从严”。
以近日备受关注的“AI孙燕姿”翻唱周杰伦、韩红、张学友等明星歌曲为例。徐彬指出,“新一轮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AI的出现,由于在生成内容前一定会去学习模仿对象的性格等特征数据,这其实已跳出了侵权人‘无意识’侵犯明星肖像、知识产权范畴,而是只要用了这项技术,就一定会侵权。”
这导致的是,由于此前数字治理的模式是,只要是出了问题便基本上是由平台来负责,或者是平台的承担连带责任。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月活用户达2.6亿的小红书,想要参与大模型布局,一开始就得想好可能的内容治理以及审核管理机制。而这,其实技术研发之外,还需要有大量的审核成本支出。
成败关键,取决于博主满意度?
另一方面,对于大模型乃至于AIGC的布局,能不能赢得小红书现有平台博主的支持,也将成为其发展成败的关键。
作为主打颜值经济的企业,小红书所赖以生存的精美图文和基于信息差的小型知识类视频,其实是最容易受到AI冲击的领域。如果小红书贸然将平台上的文字笔记、图片、视频等内容用于自家大模型研发训练,但在内容版权和与之对应的博主利益关系上却没梳理清楚,这很可能引发平台博主们的抵制。
而在此之前,其他平台面临停更潮时,有近327.8万粉丝的科技互联网博主卢诗瀚在与新浪财经谈及停更潮时,便曾将“生成式AI对于内容行业的颠覆”,看作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据卢诗瀚介绍,“由于此前许多擅长文字内容创作的博主并不具备图片制作、视频剪辑等能力,于是他们招募了专门的人员,最终却导致营收下降'老板为员工打工',但随着生成式AI带来的文生图、视频等能力涌现,许多营收不高的自媒体团队,开始考虑压缩成本。”
亲身参与了全国多场数字治理论坛后,徐彬听到并见证了大量生成式AI对数字创作者影响的真实故事,并据此总结了自己对于生成式AI的看法——生成式AI的出现,对于内容行业的颠覆是“海啸式”的,尤其在海报创作、文创等数字创作领域,一些地方性稀缺性较低的数字创作者们,普遍感受到了“碾压式”的冲击。
除了布局技术外,今年三月,小红书将直播业务由原来归属于社区部旗下的二级部门,提升为一个新的独立部门,由小红书社区生态负责人银时统一管理直播内容与直播电商等业务。这一举措,被外界看作是小红书加速拥抱商业化的转折点。
然而,这一转折时刻的到来,小红书花了9年的时间,在“要社区氛围还是要商业化”的矛盾状态间摇摆。期间,创始人团队“只种草不拔草”的运营策略,导致了小红书电商业务闭环无法形成,最终只能“小红书种草,淘宝等电商平台拔草”。
如今,小红书的种草地位与商业化能力,也正在不断受到质疑。淘宝、拼多多、京东已分别推出逛逛、拼小圈、种草秀等种草平台,抖音、快手乃至于知乎也开始切入种草赛道。这也间接导致小红书在私募市场的估值也跌去近一半,由2021年的200亿美元,降至2022年的100亿-160亿美元间。
内部战略的纠结与摇摆,不可避免地拖慢了小红书商业化的节奏。如今,随着国内互联网平台间新一轮的“大模型”争夺战开启,小红书的挑战,只会变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