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从‘有’到‘优’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京报贝壳财经会客厅活动在新京报社举行,业内专家学者与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现状,难点与破解之道。
微众银行企业风险部总经理杨小斌表示,在国家和市场主体的努力下,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但一些金融服务痛点依然存在,仍需高质量发展。
在杨小斌看来,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是让每个小微企业都获得合适的信贷及综合性服务,这也是银行追求的目标。同时,政策的持续优化和支持对此也非常重要,期待政府在数据整合、多元化经营主体、打击非法中介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持续改善 但仍存痛点
杨小斌表示,在国家政策支持及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之下,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已有所改善,贷款金额大幅提升,贷款利率也不断下降,每年普惠金融的增速都远超一般信贷金额增速,同时,银税互动也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另一方面,杨小斌认为,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痛点,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在持续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仍然面临一定的成本和风控压力,尤其是服务小微长尾客户的风险成本相对较高,结合获客、人工、运营等成本后,部分客户的微利定价就有可能超过目前融担政策规定担保贷款利率上限,进而银行可能会放弃对这部分客户的准入,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如果政策宽容度适度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或许会有所增强。”
据了解,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及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愿能会”长效机制方面,微众银行于2017年推出了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依托数字化大数据风控、数字化精准营销、数字化精细运营的三个数字化模式,走出了一条“成本可负担、风险可控制、商业可持续”的小微模式道路,打通了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和惠企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致力于让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小微企业都能随时随地获得高质效的线上金融服务。
截至2023年6月末,微众银行微业贷已辐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超41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申请,累计授信客户超120万家,累计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企业占客户总数超70%,超50%的授信企业客户系企业征信白户,累计有超30万企业在微众银行获得第一笔企业贷款。
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微众银行也已进一步拓展针对科创企业的服务面,围绕国家科技创新的路线图和产业链布局,为科技创新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即基于“微业贷”成功模式推出的微业贷科创贷款。这一产品具有无须抵质押、无须线下开户、全天候、智能化等特点,能为科创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为合适的授信额度,满足其资金需求。
记者了解到,科创企业普遍是轻资产模式,且处于创业初期,业务刚刚起步,还款能力有限,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如何才能更可持续地为科创企业服务?
杨小斌表示,微众银行通过数据及样本打造了专属模型,为科创企业提供针对性、特色化的专属服务。一方面,微众银行会有针对科创企业的研究团队,对企业赛道、未来技术前景等进行研究,对不同赛道,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都有差异化的策略;另一方面,微众银行有专利评估模型,可以对科创企业的专利情况进行评估。
微众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微业贷科创金融已经在全国20个省及直辖市、200多个地级市开展业务,吸引近32万家科创企业前来申请,已申请企业占所在地区科创企业总数的比例达17%,在当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渗透率超25%,累计授信超2600亿元。在深圳,2.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有近五成的企业申请了微业贷科创金融服务,每2家国高企业就有1家选择微众银行,该行为深圳地区科创企业累计授信超360亿元。
杨小斌进一步介绍称,微众银行还为科创企业提供政策查询匹配、贴息代办、国高专精特新企业辅导、知识产权查询、企业人才服务等专享服务权益。此外,微众银行于近期正式推出“数字创投”服务,坚持以“科技+数据+模型”驱动,突破性地应用AI大语言模型提升投融资匹配效率,积极协同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资源,致力打通科创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多个资金通道,助力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
银行积极拥抱AI新技术浪潮 应对机遇及挑战
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数字银行,数字化、科技力量是公司行稳致远的基石,去年底以来,以ChatGPT为主的AI大模型在金融行业中也掀起了一股浪潮,市场期待这种新兴技术能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杨小斌介绍称,微众银行已经将AI大模型等先进技术用在风险建模中,同时微众银行大部分客户服务已经采用机器人运作,有机会更多地替代人工客服,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不过,大模型等AI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也充满挑战,特别是数据的合法合规有效应用,同时不法分子利用数据违法犯罪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他们有可能利用违规手段修改数据,从银行套取资金,这种行为需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予以打击。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