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经济 >  正文
根据资本循环理论解析:金融新发展格局下的对应措施
发布日期:2022-04-12

前言

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金融体系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承担着引导资金配置或者资金融通的功能。一个畅通的经济循环过程,必然要求资金通过金融市场,从低效率行业或者企业转移到高效率的行业或者企业,并且以合理的资金成本、合适的期限结构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与新发展格局的关系,提出下列对策建议:

(一)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

在新发展格局的内循环经济中,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是关键,要大力促进这些区域金融循环流畅通,保证货币资本的充足。为解决金融供给省际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的现状,进一步优化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供给的空间分布,需要进行合理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

根据资本循环理论解析:金融新发展格局下的对应措施

一是增强中西部区域的金融能力建设。川渝等西部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以及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的核心腹地,在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强化国际金融合作等方面具有极大潜力。应当进一步加强这些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国际互联互通,加快搭建国际金融合作平台,推动跨境贸易签证和跨境结算,创新国际消费应用主体,加强中外资本市场合作。

根据资本循环理论解析:金融新发展格局下的对应措施

二是在中西部等金融资源匮乏的地区,把货币资本与区域内的产业链、价值流结合起来,形成真正的资本循环流动,形成货币资本流动的政策导向。针对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设立基金项目,通过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主导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

根据资本循环理论解析:金融新发展格局下的对应措施

三是加快建立金融的区域监管体系,做到纵向贯通、横向平衡和全面覆盖。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合理创新,满足不同主体的服务需求。同时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既增强金融资源稀缺地区人民群众对金融体系的了解,也要提升各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根据资本循环理论解析:金融新发展格局下的对应措施

(二)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

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贫困地区发展的力度,发挥金融体系吸收闲散资源、促进社会再生产的作用。

根据资本循环理论解析:金融新发展格局下的对应措施

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促增长、调结构方面的效能,发展农牧区金融服务机构、社区银行和小微银行等,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增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调整、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增加普惠金融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匹配度,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提供接地气的金融服务产品。

(三)进一步激发创新潜能

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从供给侧来看,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的补全;从需求侧来看,通过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带动消费升级,真正做到立足内需、内需为主;从经济实践来看,金融体系可以敏锐地挖掘经济增长点,瞄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基建、高科技、城镇化等关键领域,以核心企业为抓手延伸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和业务;

根据资本循环理论解析:金融新发展格局下的对应措施

(四)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客观上扩大货币资本循环的功效,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激发创新潜能以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能力。

(五)补齐融资市场短板

建立与完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融资市场,是货币资本循环充分性的要求,可以增强货币资本循环的资本基础,客观上提升了经济循环与周转的速度、质量,有利于促进产业、物流经济畅通。

根据资本循环理论解析:金融新发展格局下的对应措施

(六)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

消费金融能够缓解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刺激内循环有效需求。通过消费升级反作用于生产过程,从而使得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得以演进、升级与转型。这意味着通过消费信贷,实现消费和生产、债权和债务的有机结合,既可改变制约消费水平的传统农业社会消费观念,又优化了社会信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根据资本循环理论解析:金融新发展格局下的对应措施

(七)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循环理论,新增的货币资本来源不限空间、不限地域、不限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应该大力发展国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还可以吸收国际上的金融资本。促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发展,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结语

金融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在于,健康运作的金融市场,能够在中长期发挥与现代产业良性互动的协调机制,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的市场信号,解决再生产过程中的要素分割问题,达到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格局,提升经济体循环效率的目的,进而助力我国经济实现从“两头在外”的外循环模式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