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十四五’以来,数字中国建设进入了快车道。首先,数字基础设施层面,从无处不在的大联接走向算网并举;其次,数字应用从个人走向行业,从消费端走向生产端。”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
7月23日,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胡厚崑对《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表示:“数字中国的下一波发展浪潮,正是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深入。”
升级面向行业的数字基础设施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 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 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 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具体来看,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建成开通5G基站170万个。5G用户也达到了4.28亿人。所有地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千兆用户规模已经突破了5000万人。行政村、脱贫村宽带通达率达到100%,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都超过99%。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也取得明显进展,IPV6地址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活跃用户达到6.93亿人。我国的算力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总规模位列全球第二。
但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数字应用正在从消费端走向生产端,自动驾驶、远程操控、AI检测等也进入了制造、煤矿、港口等行业。
胡厚崑表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将带来计算量的爆炸式增长,及多样化的计算场景需求。未来三年,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参数,将从千亿级发展到万亿级,边缘智能计算的行业渗透率将超过40%。
然而,千行百业的数字化,需要联接物和机器,这样才能获取大量的数据。为了使数据采得到、流得通,需要升级联接基础设施,以适应联接对象从人扩展到物的变化。
胡厚崑说道:“以5G为例,行业应用从地面走进了地下矿道,从车间天车走上了港口塔吊,从陆地延伸到了海面。更丰富的行业场景,对5G、光纤和IP等数字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华为联合产业伙伴,共同定义了5.5G、F5.5G、IPv6+等演进方向,将进一步提供超级上行、高可靠的实时交互等能力,为行业数字化提供更多、更好的联接。”
发展行业软件势在必行
行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外,更带来了如在线协同设计、数字孪生等新要求。这对行业软件的发展是挑战,更是机会,关键在于协同发展应用软件和基础软件。
发展行业软件也势在必行。基础软件是连接硬件平台和应用系统的通道,任何平台软件和应用系统的运行均依赖于基础软件。
胡厚崑表示,在应用软件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发展行业软件云,以加快软件迭代和应用成熟。华为正结合自身实践,联合超过百家工业设备、工业软件企业,共同打造面向汽车、建筑、家电等离散制造行业的工业软件云。
除了应用软件,各方也要携手深耕基础软件,并打造强大的软件生态。其中,操作系统是一个关键。
从整个数字世界的构建上来讲,可以总结为所谓的“四梁八柱”,从最底层的开源芯片体系到开源的操作系统,再到各种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的能力,直到最顶层的知识体系这4根大梁。其中,操作系统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近几年,国内自研操作系统发展明显加快,红旗Linux、深度、银河麒麟等操作系统更加成熟,华为鸿蒙、欧拉、阿里龙蜥等国产操作系统相继面世,行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胡厚崑介绍, 华为已发布了鸿蒙和欧拉操作系统,数据库和AI计算框架等基础软件,并积极构建开源软件生态。其中,欧拉社区的企业成员已超过300家,推出了10多个商业发行版本,支持了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交通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培育数字人才
数字基础设施的升级与软件生态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数字化人才。
Gartner发布的《2021-2023年大型企业IT新兴技术路线图》调查显示,IT高管认为,人才短缺是64%新兴技术应用的主要障碍,而2020年这一比例仅为4%。即便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这种相对成熟的市场,数字化人才同样面临困境,比如欧盟认为,到2025年整个欧盟所有国家具备基础数字技能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要从2018年的57%增长到65%。
国外如此,国内亦然。胡厚崑指出,目前,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超过1100万人,随着各行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人才需求缺口还会持续扩大,尤其是专业化人才及跨界复合型人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万人,而且伴随着全行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字人才需求缺口还会持续加大。紧缺的数字人才不仅包括数字产业化创造的数字技术、数字研发岗位所需人才,也包括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字技能人才。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但高端和技能型人才“两头缺”现象明显。建立全面、系统、专业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球ICT产业的领军者,华为自然深谙人才的重要性。据胡厚崑介绍,目前,华为与全球2000多所高校合作建立了ICT学院。在国内,华为通过与教育部合作“智能基座”项目,推动把鲲鹏、昇腾等根技术融入教学,从源头培养自主技术人才。
胡厚崑强调:“未来三年,华为会进一步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式,培养超过300万名新型计算人才,助力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编辑:吴清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