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这场即将到来的全球贸易盛会有何看点?招展招商情况又如何呢?
270余家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
在昨日举行的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倒计时100天新闻通气会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介绍,第五届进博会国家展将继续邀请有意愿的国家利用进博会官网开展线上展览展示。截至目前,已有意大利、巴西、泰国、沙特等近50个国家确认参展。今年将运用先进技术,打造线上国家展“2.0版”,搭建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的国家形象“云展厅”。
第五届进博会企业展将维持六大展区设置,即食品及农产品、汽车、技术装备、消费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展区。目前,签约面积约占规划面积的85%。在签约参展企业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70余家,回头率近90%。力拓、必和必拓、蒂森克虏伯、吉利德等世界500强首次参展,挪威、比利时等国多家组展机构首次加入进博合作网,组织当地中小企业集中参展,RCEP各成员国均有企业计划参展。
第五届进博会展览题材更加新颖。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迫切需求,本届展会优化升级了专区和题材设置:一方面,新设立农作物种业和人工智能等专区,推动种业振兴和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另一方面,拓展创新孵化专区,在涵盖汽车、技术装备、医疗等领域基础上,新增体育、时尚设计等题材。
第五届进博会支持举措更加有力。本届展会将积极推动税收优惠、通关便利、市场准入等支持政策常态化;发布搭建费支持等特别措施,增加最不发达国家企业免费摊位数量;将相关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缓解疫情和国际经济不确定性给参展企业,特别是参展中小企业带来的冲击。
疫情防控形势下打开“便利门”
在疫情防控形势之下,第五届进博会如何打开“便利门”?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表示,关于参展人员、物品和场馆等的具体防疫政策正在细化制订中。
市政府副秘书长、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表示,上海将落实落细防控手势,守好重要关口、重点场所、重点行业,落实全流程健康监测和防控管理;优化完善管理模式,用好场所码和“数字哨兵”,严格落实入馆检测、场馆清消等防控措施;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改进核酸筛查、跨区域协同机制,加强应急医疗救治等。
展品通关方面,便利措施有新举措,“海关通关须知”已发布,对符合条件的参展车辆优先检验;监管手段有新突破,探索应用“鉴证溯源”技术确保文物艺术品等高价值展品进出境(区)一致性。海事部门进一步优化“单一窗口”标准版船舶申报系统,服务展品便捷通关。
市场监管服务方面,将首次实施参展商分类分级管理,不同风险级别采取不同综合巡查和服务指导措施。
医疗服务方面,根据进博会筹办需求和场馆分布等,精准配备现场医疗保障网络布点和医务力量,设置进博会定点医院。
证件办理方面,优化“证件复用”“急证急办”“办证进度”查询等措施,提高受理办理和应急响应效率。
交通出行方面,优化指挥平台、停车预约等交通保障系统,精准组织轨交、公交、出租等交通运行服务,采取车辆“即达即走”、轨交出入口“应开尽开”等措施,提高抵离便利性。
市大数据中心党委副书记邵军表示,将依托上海“随申办”平台,在手机端构建中英文“进博随申”服务专栏,高效服务进博参展商和专业观众,量身定制“找展商、品美食、看展馆、寻车位、查活动、选交通、享服务、追新闻、云看展、兜上海”等十项实时信息服务,来提升进博城市“颜值”和服务“内里”。
拉动外商在沪投资布局更多项目
进博会促进贸易往来,也带动外商在沪投资布局更多创新项目、产业项目,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商务委主任、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顾军介绍,去年在进博会期间签约的外资项目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占比超过75%,新设项目占比超过80%。
在进博会的带动下,2018年至今,共组织了九批外资项目集中签约,累计441个项目投资总额716.5亿美元,项目科技含量高、投资总额大,涉及生物医药产业、时尚消费品产业、数字化转型。比如,全球领先的德国光学仪器公司卡尔蔡司在沪设立公司从事医疗设备和技术投资;欧莱雅在奉贤东方美谷设立公司致力于投资创新美妆科技;勃林格殷格翰设立了数字创新实验室。“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动已签约的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围绕先导产业,对接进博会展商和投资项目,抓紧引进一批新的高水平项目。”顾军说。
采购交易也是进博会的核心指标。顾军说,今年上海交易团继续推动精准对接、有效采购,进一步强化各类平台功能,不断创新保税展示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平台发展能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