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eb3案例 >  正文
新型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完成多例临床试验,支持5G远程手术
发布日期:2023-02-23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近日,新一代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VasCure成功完成首批5例临床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手术治疗成功率及器械递送成功率均达100%,不良并发症发生率0%,进一步验证了该手术机器人在临床阶段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为推广该机器人进入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呈现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微创介入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该款手术机器人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自主研发,可实现协同递送双球囊/双支架,具备精准环境感知和力觉反馈功能,显著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精准性。其将现有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适应症范围从简单病变提升至复杂病变,有效满足了心血管介入手术中Culotte等复杂术式对介入器械的临床操作需求。

研发团队介绍,该款手术机器人主控端具有自然的人机交互结构设计,更加贴近医生现有的手术方式,能有效滤除手部抖动,提高主刀医生的手术操作精度和稳定性;从端则通过独有的创新型双通道协同递送技术,实现了机器人辅助介入手术中复杂术式对多个导丝、球囊、支架的协同递送,递送精度可达亚毫米级。此外,机器人无菌部分采用快速安装、拆卸的传动分离式结构设计,安装流程简单,确保了临床使用过程中的无菌性和易更换性。

其还支持在5G远程环境下开展治疗,此前已成功完成从上海静安到北京昌平1248公里的5G远程环境下双支架Culotte术式活体动物实验。目前,VasCure已拥有包括血管介入机器人结构设计、力反馈、多模态智能导航、自主手术操作等30余项核心国内发明专利和美国PCT专利。

当前,我国15000余家县二级以上医院中,仍有超过80%的医院无法独立完成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迫切需要机器人远程辅助等先进技术的参与。研究团队表示,该款手术机器人为远程支撑基层医院血管介入手术奠定了临床试验基础。

新型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完成多例临床试验,支持5G远程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