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万众仰望,母亲河的“5G新时代”
原创|月上西楼
图片|作者提供
“远眺寒风涌静涛,鹅毛十里泺鸿飘。黄河自古东流去,双遂名扬齐鲁骄。”此诗作于2021年11月30日,感慨黄河隧道工程的伟大,且亘古通今史未有!登济南黄河大坝,观冬日黄河壮美风景。
济南黄河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直径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
它南接济南主城区,北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隧道内上层为双向6车道城市道路,下层为轨道交通.工程总投资66.68亿元人民币,该工程全长4760米,隧道长3890米,设计时速60公里,是目前黄河流域最大直径的隧道。
隧道距离长、覆土浅、水压高、施工风险极大。作者了解到,济南黄河隧道是国内首条穿越地上“悬河”的隧道。而且,开车途经济泺路过黄河隧道,仅4分钟左右就能穿越黄河天堑。未来乘坐地铁更是只需要不到3分钟,总时间比绕道济南黄河大桥能节约一个小时左右。真是:千年悬河经天去,万里黄河第一遂。
在济南一提起黄河,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泺口。这个黄河下游最重要的码头,在千百年间,这里一直为济南提供着无法计数的各类货物,为济南的建设发展、更为济南人的生活挑起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担。
话说,济南的泺口,在古代命名之初就有“泺口”之称,也是古泺水流入济水的地方。更有人把“泺口”写作“雒口”,而读音“雒”字与“洛”字相通,“泺口”也一度变成了“洛口”。
古时济水演变为大清河,古泺口,占据两河交汇的有利地势,早在汉代时,泺口就是济水沿岸的重要码头了。济南泺口因地理位置险要,素有济南黄河防汛“北大门”之称。其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当时为秸埽坝,后逐步改为石坝。由于建设标准低又屡遭战乱,工程日渐破损,以致不堪汛防。
为提高工程强度,1948年后始得加高、加固或改建。新中国成立后,鉴于黄河历史上灾害频繁,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建设等关系重大。1952年10月,毛主席第一次出京视察,先后到济南、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对黄河进行实地考察。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既是人民领袖满怀深情的嘱托,也是代表国家对治理黄河发出的伟大号召。
古城济南,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济水乃四渎之一,发源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曾三隐三现。至唐代,东平湖以下改称大清河,公元1855年黄河于河南兰考决溢改道,夺大清河入海,于是便有济南黄河。
曾经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他的一首《浪淘沙·其一》中写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最后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谁知织女一瞧,原来是位老乡,且热情恭迎,并接待了这位来自汉朝的使者。待张骞返回时,织女赠其一机石。随后,张骞持机石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随后他将寻找黄河源头、到过银河、遇见织女的经过全都禀报与汉武帝。从此千里迢迢的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另有黄河神兽的故事。据说在2004年拆改坝时从泺口险工坝下出土的文物,经文物部门鉴定为元末明初的石刻,“佑河神兽”。此兽为狮头、龙身、虎尾巴,威风凛凛,身上的鳞片表明它确为水中神兽,腿部刻有火纹,寓意黄河水情十万火急,两眼炯炯有神,坚定地注视着波涛滚滚的黄河水。
自古以来,黄河岸边集结了济南景观建筑的“半壁江山”。“齐烟九点”中的,鹊山、华山、药山均偎依在母亲河畔。元代画家赵孟的《鹊华秋色图》描述的正是泺口黄河胜景。此外,玉带束腰的百年铁路老桥、斜拉式公路桥、泺口古渡与浮桥等,为古老的母亲河增添了几分妩媚姿色,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1904年,由德国人建造的胶济铁路开通。同年,济南正式开埠。自此,胶济铁路以北、泺口码头以南,民房和商铺迅速增多。泺口镇也就形成了一定规模。1906年4月,一条连接小清河黄台码头和黄河泺口码头的轻便铁路支线——“清泺小铁路”建成通车。
当时的小清河黄台码头是小清河济南境内最重要的码头,这条轻便铁路的修建,不仅把黄河和小清河联系在一起,还和开通不久的胶济铁路联系在一起。因此,泺口的发展迈上了快车道,为济南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当时,黄河渡船都是用“大摆渡”。这是一种长30余米、宽近20米的大木船,是专门用来运送车辆、粮食、棉花、铁器等大宗物品的。
曾经,一条“大摆渡”,能一次运载好几辆汽车。而无数的各类货物,经由泺口码头或运进济南,或继续向上游逆流而上,运往中上游城市。
再说说,鲁菜中的一道名菜吧。黄河鲤鱼,此鱼生长在黄河深水处,头尾金黄,全身鳞亮,肉质肥嫩,是宴会上的佳品。《济南府志》上早有"黄河之鲤,南阳之蟹,且入食谱"的记载。据说:"糖醋黄河鲤鱼"最早始于黄河重镇–洛口镇。这里的厨师喜用活鲤鱼制作此菜,并在附近地方有些名气,后来传到济南府。鲁菜厨师在制作时,先将鱼身割上刀纹,外裹芡糊,下油炸后,头尾翘起,再用著名的洛口老醋加糖制成糖醋汁,浇在鱼身上。此菜香味扑鼻,外脆里嫩,且带点酸,不久便成为名菜馆中的一道佳肴。
1992年被列入黄河流域“的三口”(花园口、柳园口、泺口),现已建成为,集防洪、观光、旅游、交通等综合一体的自然特色工程景观。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一亩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饭百家香。”
黄河大米,灌之以“天上之水”,施之以农家之肥,纳自然之真气,吸黄河之水的精华,其品质晶莹透亮,蒸之煮之芳香四溢,粘香适口,回味甘醇。它内含人体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对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减肥、预防高血压、降血脂有明显的效果。
用黄河水浇灌出来的肥沃土地,土壤中钙、镁、铁等含量丰富;素有“中国第一米”之称的黄河大米生长于60公里长、15公里宽的黄金米带是狭长的背河洼地中,昼夜温差大,黄河湿地使大米蛋白质积累多;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地势低于黄河底部5~9米,黄河水可以自流入田。
滚滚黄河之水来自远方,一路历经艰难险阻。母亲河呀,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起华夏儿女们不屈的脊梁。
我的家住在黄河边,四季吟唱黄河谣。
我们拥抱母亲河,一起奋进新时代,大家将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用开拓创新的“新黄河精神”走出了一条运用科技护航,5G生活与生态相融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而去奋斗吧!
壹点号 月上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