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6氪获悉,苏州门海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门海微电子”)近日连续完成B轮、B+轮超亿元融资,由瑞芯投资领投,复星锐正资本、考拉基金、元禾控股、南通科创投跟投。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光伏方面产品的研发,市场开拓和运营资金补充。
门海微电子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从事MCU/SOC的设计和销售,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专业芯片公司,专注于能源物联网芯片研发、生产、销售,产品主要包括智能电网芯片、光伏安全控制芯片、光伏智能优化芯片、WISUN小无线芯片等产品线。团队具有近20年的半导体从业经历,且核心创始人有近10年的共事经历。
智能电网,通信能力是一大优势
电网市场目前也是门海微电子的一个主要市场。
智能配电网时代,所有工作在配电网10千伏到30千伏区间内的设备都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并汇报给融合终端,由融合终端进行综合处理之后汇报到云端进行处理。这意味着配网侧所有设备都需要具备通信能力,除已联网的智能电能表之外,还包括各级开关、智能物联锁具、随器计量、分布式电源、有序充电桩、水气热表等台区及客户侧设备,保守预计新增联网节点数量可能达智能电表的5倍以上。
公司自主研发了宽带电力线载波通讯(HPLC)芯片,具有电力线噪声抑制技术和独特的智能感知自适应技术,即根据电力线噪声和负载状态实时选择最优通讯策略,有效地解决通讯不稳定的问题,并已成功应用于国网,南网以及海外电网市场。
同时,公司双模芯片已成功通过验证并开始量产出货,该芯片方案具有集成度高简单易用,软件易扩展,高稳定性通讯等优点。
门海微电子创始人兼CEO林雄鑫告诉36氪,“公司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为广大客户创造价值。”
光伏市场,已服务多个龙头客户
光伏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2年,国内新增集中式光伏电站并网量约36.29GW、分布式光伏并网量约51.11GW,合计约87.4GW,同比增长59%。据IEA预测,2024年全球分布式光伏装机量有望达到600GW。根据0.2元/W计算,光伏安全控制芯片全球市场规模可达1200亿元以上。
光伏发电设备长期运行于户外环境中会加速电缆和连接器等设备老化,导致设备绝缘性能下降;另外,随着光伏技术的进步,光伏产品的功率等级和电流电压不断提高,光伏系统从最初的600V设计提高至1000V,又逐渐向1500V升级, 更高的电压更容易导致起火。
在光伏市场,美国、欧盟已出台多部法规,强制安装光伏快速关断器,以保证交流断电后,系统子阵内直流电压低于安全电压。广东东莞、浙江省海宁市、广东省深圳市也已开始推行相关规定。
目前世界绝大部分分布式光伏安全及优化市场被以色列Tiggo、Solar Edge垄断,门海微电子从2019年开始关注光伏市场,目前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共有3款产品。
光伏控制器示意图
- 快速关断芯片,解决光伏组件安全用电的问题,可以在火灾或紧急情况时,迅速将电压降低到安全范围。门海微电子从解决方案入手,完全自主研发适用于光伏组件快速关断的解决方案,具有低成本、高稳定性、高集成度等特性。
- 光伏安全控制芯片,同时解决光伏组件安全用电和智能运维问题。门海微电子的光伏控制芯片能实时采集光伏组件的电压、电流、功率和温度等信息,可实现光伏组件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自动定位,并支持组件级手动/自动快速关断功能。
- 智能优化器芯片解决光伏组件安全用电和智能运维问题同时能解决光伏组件发电效率提升问题。门海微电子正在研发智能优化系列产品,包括组件级手工/自动快速关断,数据采集和MPPT智能优化功能。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优化器芯片也打破Solar Edge以及Tiggo等国际公司对组件级MPPT智能优化芯片的垄断。
此外,林雄鑫告诉36氪,“光伏组件会向高功率及大电流趋势发展,公司研发的组件级控制芯片将高压和低压器件集成在同一颗芯片上,技术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门海微电子在光伏组件级控制领域,为客户提供高集成度,低功耗,高可靠度的小型化全新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产品成本。目前,门海微电子已成功与多个行业内龙头进行合作。
在创始团队方面,公司创始人兼CEO林雄鑫是连续成功创业者,曾任苏州国芯技术总监,成功开发30余款信息安全和汽车电子芯片,累计出货数亿颗。公司共有50多名员工,研发占比70%左右。
投资人说
复星锐正资本表示,“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各国出台法规强制安装关断器成为必然趋势,而且国产替代进程加速,非常看好光伏快速关断器、智能优化器的千亿级市场潜力,以及门海微电子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PLC技术路线领域头部企业,公司业务优质且技术实力雄厚,在专利工艺、成本、产能布局等方面均积累了深厚的先发优势和产业壁垒,已在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光伏领域多家上市公司进行验证出货。我们非常看好企业本身汇聚了创始人及团队在半导体领域20年的从业积累,和对于产业价值链条的深刻认知。复星锐正将充分运用投资生态及产业资源,与门海微电子业务形成有效协同,助力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