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三届中国(广西)—东盟人工智能大会在广西南宁市举行。会上,中国—东盟信息港人工智能联合会、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适配中心启动成立。
作为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桥梁,广西近年来紧紧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浪潮,积极聚焦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关注的数字化领域,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持续深化数字互联互通,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实践及多领域推广运用,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新平台,助力打造“数字丝绸之路”,为双方民众福祉提供新动力。
充分发挥中国—东盟信息港有关社会组织牵引作用
组建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合作平台中国—东盟信息港人工智能联合会,畅通东盟国家企业、科研机构加入我区社会组织的渠道,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适配中心为基础,通过聚合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培育辐射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筹备组建中国—东盟“数字丝路”智库联盟,汇聚一批面向东盟的智库参谋。持续发挥中国—东盟信息港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联盟作用,强化147家包含东盟国家高校、企业在内的联盟成员,在电子信息领域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国际政产学研等方面合作。截至目前,广西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签署《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国高校开展线上游学合作,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
积极搭建中国—东盟信息港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成立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区块链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人工智能、鲲鹏、区块链技术与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成功组建东盟语言处理研发中心,开展面向东盟的语言翻译、语音识别和数据分析,面向东盟的“数据挖掘分析中心”大数据实验室建成投用。截至目前,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提供包括人工智能类服务、大数据类服务共计52类平台功能、99项API服务、8大预集成解决方案,赋能人工智能企业280家,开展119个人工智能项目合作,孵化了基于5G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无人值守配电监控平台研发与应用、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AR巡检系统、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电工合金材料智能工厂建设、基于封闭园区的无人驾驶汽车开发项目、面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视觉感知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化智慧果园、农业人工智能巡园机器人、智慧能源大数据中心、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路桥病害检测与大数据监控系统、数字文化旅游智能服务平台等一批人工智能应用成果。
夯实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
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共建数字基础设施新基座。面向东盟提供人工智能基础能力、云计算资源及人工智能一站式开发平台,降低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门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运行建成运营,各电信企业区内网间平均时延从50毫秒左右降至4毫秒左右,降幅近90%。南宁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建成运行,柳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建设。依托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国际合作框架,积极探索推进点对点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面向东盟国家建设运营了一批数据中心及要素市场。
拓展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面向东盟开展数字化业务典型应用场景。中国—东盟技术交易平台目前已汇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需求1125条,科技成果4348条,专家3835名。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与泰国等9个东盟国家分别建立政府间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与7个东盟国家组建了技术转移联合工作组,建立包含2619家成员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广西医科大学打造了中国—东盟跨境医疗合作平台,与越南等4个国家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合作机制。基于eSIM的跨国跨区域全球通信一体化管理平台已累计为超500万用户提供便捷的通信及生活服务,使广西成为面向东盟国家输出场景应用的合作典范。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建成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直播基地,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多语种的跨境直播服务,逐步构建起面向东盟的电商直播生态圈。
丰富中国—东盟数字文创及人文交流合作
强化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领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专业人才,为中国和东盟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围绕数字出版、影视译制、戏剧展示,发挥广西在东盟小语种人才方面优势,以版权为载体、以文化交流为手段、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初步形成一批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数字内容生产与贸易合作示范场景。截至目前,人工智能影视译制东盟传播项目已完成中国视听作品的英语和印尼语字幕译制电影100多部,电视剧近200集,短视频近4000个,并已通过YouTube、Facebook、Tiktok、印尼电信IPTV等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进行播出,运行良好且广受好评。面向中国—东盟的智能语音语言大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多种小语种服务。(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