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婷 曹学平 深圳报道
“目前,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CADD/AIDD)是公司主营业务和研发的辅助工具,直接贡献的销售额及利润较小,对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影响有待观察和验证。”
日前,面对投资者的关注以及公司股票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成都先导(688222.SH)在披露公司AI制药项目相关进展消息后,紧急发布上述风险提示公告。
近段时间以来,现象级应用ChatGPT引起广泛热议,也带火了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概念题材。包括成都先导在内,皓元医药(688131.SH)、药石科技(300725.SZ)、泓博医药(301230.SZ)等医药上市公司先后披露布局AI制药赛道相关情况,二级市场情绪受到影响。
其中,成都先导股票交易连续2个交易日内(3月27日、3月28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30%。根据此前披露,成都先导称其与腾讯合作的AI制药项目成果已经发表,基于AI技术的分子骨架跃迁系统已在公司多个内外部药物研发项目上进行应用。
公司与腾讯合作的AI制药项目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合作是否涉及具体投入金额?预期达到什么阶段目标?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致函成都先导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近期的公司情况且已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公司内部经过评估,认为暂不适合接受相关话题的采访对外发声。
概念股涨停
3月28日晚间,成都先导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截至3月28日,公司收盘价为24.02元/股,根据中证指数发布的公司最新市盈率为151.84倍,最新滚动市盈率为218.14倍;公司所处的制药与生物科技服务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滚动市盈率为29.1倍。公司市盈率显著高于行业市盈率水平。
Wind数据显示,自3月22日以来,成都先导股价震荡上行。截至3月22日收盘,公司股价以20.02%的涨幅报21.16元/股;3月23日,公司股价开盘出现上涨,截至收盘报19.94元/股,跌幅5.77%;截至3月24日收盘,报17.49元/股,跌幅12.29%。
转折发生在3月27日,成都先导股价再一次经历20%的涨停,截至收盘,报20.99元/股,涨幅20.01%;3月28日,公司股价冲至近一年来历史新高,为25.14元/股,截至收盘,涨幅14.44%。
消息面上,3月22日,成都先导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Cambridge Molecular在DNA编码化合物库(以下简称“DEL”)和人工智能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公司DEL技术平台上,引入为DEL高度优化的深度机器学习系统——DeepDELve 2,持续提高筛选效率,目前公司整个筛选流程已高效缩短至3个月。
3月23日,成都先导同样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进一步披露称,公司与腾讯AI Lab的第一阶段合作案例成果已发表于ACS Omega,双方共同享有基于AI技术的分子骨架跃迁系统。该算法有望加快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小分子设计环节,从而减少人力以及时间成本。与此同时,相关成果已在公司药物研发项目上应用,在有些药化项目上看到AI分子生成+SBDD(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可以明显缩短DMTA(药物设计、制造、测试、分析)循环周期。
“公司一直以来都对AI在药物研发领域的进展保持高度关注并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未来会持续加大在该领域的尝试。”成都先导表示。
消息传导至二级市场,成都先导股价节节攀升。公司随后就上述披露内容进行补充和风险提示,指出公司自2012年成立起,计算科学团队一直都在参与研发工作。目前,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是公司主营业务和研发的辅助工具,直接贡献的销售额及利润较小,对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影响有待观察和验证。
成都先导表示,“公司认为整个AI药物研发领域未来将保持长期向上发展趋势,但其发展速度、阶段性效果等需要冷静分析、避免短期盲目过热,公司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专注业务本身,真正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截至3月29日,公司股价报收22.02元/股,跌幅8.33%。
事实上,随着近期AI制药类话题引发关注和热议,多家陆续披露在该赛道上布局情况的医药上市公司沾上“AI概念”,其股价亦水涨船高。
3月28日,皓元医药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已与一些AI公司形成战略合作,通过 AI 模式助力新药研发突破技术壁垒,推进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阶段的应用落地。3月27日,药石科技表示,在AI药物发现平台建设过程中,技术团队开发了多个结构优化、成药性筛选优化模型以应用在新颖分子砌块的设计中。泓博医药表示,公司早在2019年就设立了计算机及人工智能辅助的药物设计技术平台,利用开源代码建立了自己的AI模型。
其中,截至3月27日,药石科技报收82.65元/股,涨幅12.13%;泓博医药盘中股价达74.4元/股,创其上市以来最高,最后报收71.24元/股,涨幅10.33%。
公司股价上涨的同时,来自股东的减持举动值得玩味。3月23日,成都先导发布股东减持公告,共计8名股东拟合计减持占公司总股本不超过18.95%的股权。3月29日,公司股东深圳市钧天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5%以上)减持达到1%。
道阻且长
成都先导、药石科技等突然有了“AI概念”,有业内人士认为与近期ChatGPT、文心一言等话题有关。随着话题热度走高,业界对AI制药产生了更多遐想。
2月14日,百度宣布完成对国内医疗信息化数据提供商GBI Health的并购,期望结合文心一言,利用AI技术为医疗垂直行业助力,以实现“AI+医疗大数据智能化全链条洞察。”3月21日晚间,全球知名芯片公司NVIDIA(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今年春季GTC大会上做了“切勿错过AI的决定性时刻”演讲,其重点提到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根据头豹研究院报告,AI制药是指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及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制药领域各环节,以提高、优化新药研发的效率及质量,降低临床失败概率及研发成本。其中,药物研发及用药安全是AI技术在制药环节的主要内容。
全球AI药物研发领域的领先玩家在美国。2020年2月和7月,美国两家AI制药相关公司Schrodinger和Relay Therapeutics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
药企布局AI制药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这一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药研发的痛点相挂钩。
业内对于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历程有着“双十定律”的观点,即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超过10亿美元,研发周期大于10年。效率和成本是摆在创新药研发面前的两道坎。
光大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与传统药物研发模式相比,AI药物研发具有缩短研发周期、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成功率、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等优势。据统计,传统模式下,药物研发在临床前阶段需花费4年~5年,而基于AI和生物计算的新药研发管线,只需平均1年~2年即可完成临床前药物研发;AI可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从10%提高到14%,有望为生物制药行业节省数十亿美元。
尽管想象空间很大,但在全球范围内,AI制药仍处于较早期的阶段,距离技术成熟、走向市场尚有很远一段距离。目前行业内尚未有一款主要通过AI技术研发的药物实现上市。
据量子位智库预测,鉴于目前绝大多数临床阶段管线处于临床一期,2023年~2024年将出现跨越“死亡之谷”的临床管线。2026年,预估将会出现首个上市的AI驱动药物,同时现有的管线及后续发展较快的管线将大批进入临床。
业绩快报显示,成都先导2022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43.14%,主要原因是其研发投入大幅增加;三季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药石科技研发费用约1.21亿元,占营收比例约10%;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泓博医药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为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