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加密研究 >  正文
AI新时代,银行怎么“上车”?
发布日期:2023-04-24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经历了疫情带来的重大考验,与此同时,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互联网金融服务迅速崛起,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是当务之急,而数字普惠金融为商业银行在拓展市场、转型发展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此,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主任徐晓萍以各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实践为切入点,围绕后疫情时代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议题,对当前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普惠金融面临数字化发展的新机遇

徐晓萍:后疫情时期普惠金融的一大机遇是数字营销,即如何与征信机构合作,利用征信数据与数字营销相结合,赋能金融机构更多地获客,提升客户贷款的可得性。数字营销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完整的金融生态圈,解决之前对数据健康以及营销的忽视问题。

数字营销的多元化还涉及产业链的完整性。给中小微企业赋能而创建新的金融基础设施,其目的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大多数传统银行面对中国企业的“进销存”三种客户,主要是满足有销售收入客户的贷款需求,但对“进”和“存”这两种客户的服务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对上游供货商的服务不足。

此外,OpenAI开发的ChatGPT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突破,将会改变金融的交互模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未来可以发展到直接通过对话方式为人们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这有助于打破数字鸿沟;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给小微信贷风控带来一些突破性的变革,比如未来可能通过人工智能审贷等。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银行风控能力,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后疫情时代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徐晓萍:我国普惠金融经过多年的发展,覆盖面得到很大扩展,但覆盖的深度面临挑战,尤其是如何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还有待行业各方继续努力。在经济系统中,小微企业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往往是最弱的。政府诉求、企业诉求、银行诉求之间的平衡点,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要正视市场经济下的优胜劣汰,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扶持起来。事实上,部分民营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难题实质上并非疫情导致的,可能是其所处行业的经济周期问题,或是订单、市场、财税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这部分小微企业而言,即使获得信贷支持,也只是暂时缓解资金流动性,延续其退出市场的时间,其真正的持续发展要疏堵结合,其中“疏”更重要。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还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客户歧视方面的问题。普惠金融蕴含了公平、包容、效率等伦理维度,主张让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获得全方位金融服务的机会,体现出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在人工智能时代,风控审批中存在歧视性变量,如年龄、性别等。这一点值得审慎思考。

相关建议

徐晓萍:我们近期在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主办、CPCP消费者保护与赋能行动计划协办的“后疫情时代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综合专家们讨论的内容形成了几点建议。首先,对大型银行来说,发展普惠金融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定位。半个多世纪从微型信贷到微型金融,进而演化发展为普惠金融、形成数字普惠金融,其关键的理念是要给客户提供有价值的金融服务。这就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要把机构高成本低效率转嫁给客户。这是普惠金融长期努力的使命与最终目标。其次,对中小银行来说,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防范风险。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应防范欺诈风险,开展“一主一户”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开发可视化系统,提高中小银行对于客户征信数据的可获得性。最后,对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普惠金融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不同的金融机构在这个体系中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客户,提供有价值并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转自: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王璐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AI新时代,银行怎么“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