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锦辉
人工智能的持续火热,引发人工智能在医药、医疗领域的应用受到关注。随着应用尝试的推进和探索的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医疗发展的潜力有望逐渐释放。
探索加快
近期,多家医药企业先后披露在人工智能制药领域的探索。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该公司自2020年起就启动了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抗癌药开发。未来,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医疗保健领域巨大的发展潜力。
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杜欣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人工智能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可以大幅降低药物研发成本。创新药物的研发通常需要花费数十亿美元,大量的资金被用于临床试验,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模拟筛选和分析大量样本数据,通过智能化模拟试验降低成本。二是人工智能可以缩短药品研发周期,实现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的药物研发全流程优化,明显提升药物研发效率。三是人工智能可以借助机器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成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研究员胡豫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探索尝试,企业和研究人员已经实现了诸多应用,例如,对癌症、眼部疾病等方面的影像识别和分析;汇聚多维度、多周期数据的智能诊疗;药物研发等。“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以说是十分广阔且极具经济社会价值。在技术层面,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应用条件。”
协同发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对医疗领域的赋能作用,胡豫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要深度加强数据共享和合作,并同步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机制。需要汇聚更多维度、更大范围的数据,来提升算法准确性,挖掘更深层次的医疗规律和知识。但同时一定要注意对数据安全的保护,特别是要严格保护患者隐私,避免数据泄露。
二是出台包容审慎的医疗责任划分制度。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诊疗的病案中,要严格明确治疗方案的制定规则、医疗风险责任划分等相关问题,充分发挥技术的正向促进作用。
三是鼓励人工智能应用作为辅助手段推广应用。一方面可通过人工智能应用的推广来弥补一些地区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需要持续的数据更新迭代来提升成效。
杜欣泽认为,当前,有效医药数据不足、研发不确定性高、投入回收周期相对长等因素,限制人工智能在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这需要企业、研发机构、政府多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医药行业发展。
杜欣泽建议,在数据方面,可以依托政府数据要素平台,在政府相关鼓励政策的保障下,构建起开放共享的医药创新生态;在研发方面,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对于AI药物研发来说同等重要,需要加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形成人才交流互通机制,共享多维度研发经验,降低药物研发风险;在资本投入方面,政府侧需要持续优化创新药品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企业侧可以通过开展一定的CRO业务补充现金流,支撑持续性研发投入。